⒈ 泛指一个人的外部情态。
英 person's voice and expression;
⒈ 原为低声下气、谄媚阿谀之貌。后亦泛指人的言语和神态。
引 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?”
赵岐 注:“岂可以和声諂笑之貌强为之哉?”
宋 司马光 《叙清河郡君》:“内外无一人私议其短者,兹岂声音笑貌之所能致邪?”
明 余继登 《典故纪闻》卷三:“况閽寺之人,朝夕在人君左右,出入起居之际,声音笑貌,日接乎耳目,其小善小信,皆足以固结君心。”
郁达夫 《迷羊》三:“接着又昏昏迷迷的想起了许多昨晚上她的说话,她的动作,和她的着服平常的衣服时候的声音笑貌来。”
郭小川 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诗:“他们的声音笑貌之间,却充溢着无穷的信心和无限的活力。”
⒈ 泛指人所表现的外在言语、态度等。
引 《孟子·离娄上》:「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!」
明·朱国祯《涌幢小品·卷二八·蒋山佛会记》:「此皆精诚动乎天地,感乎鬼神,初不可以声音笑貌为也。」
指人的言谈、表情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