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原意是不生事扰民。后指平息纠纷,使人安宁(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)
例 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。——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
英 gallant; patch up a quarrel and reconcile the parties concerned;
⒈ 谓不生事扰民。
引 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寧人,敬奉天气。”
《清史稿·高宗纪二》:“己卯,以用兵 金川 劳费,密諭 傅恒 息事寧人。” 来源:爱词网(wWW.2CI.nET)
⒉ 泛指平息人事纠纷。
引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续录五》:“畏鬼者常情,非辱也。谬答以畏,可息事寧人。”
孙中山 《致国民党员书》:“至于以息事寧人为藉口,而枉道以求合,吾党之士,所不屑为。”
夏衍 《于伶小论》:“先天的具备了旧时代儒生的谦让与息事宁人的心情。” 来源:爱词网(WWw.2Ci.NET)
⒈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。后多指调停纷争,以使彼此相安。清·纪昀。爱词网Www.2Ci.NET提供
引 《后汉书·卷三·肃宗孝章帝纪》:「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。」
《阅微草堂笔记·卷二三·滦阳续录五》:「谬答以畏,可息事宁人。彼此相激,伊于胡底乎?」
近 相安无事
反 推波助澜 惹事生非 无事生非
息:平息;宁:使安定。原指不生事,不骚扰百姓,后指调解纠纷,使事情平息下来,使人们平安相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