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(602—664) 原名陈袆,洛川缑氏(今河南偃师)人,唐代高僧,通称三藏法师,13岁出家,629年从长安西游,历尽千辛万苦,到达印度,645年回到长安,带回经书657部,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,还著有《大唐西域记》十二卷,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、地邑、物产、习俗等。来源:2cI.NEt
英 Xuan Zang;
⒈ 唐代高僧的法号。(西元602~664)俗姓陈,名袆,洛州缑氏(今河南偃师缑氏镇)人。幼年因家境贫困,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,学习佛经。十三岁入选为僧。其后游历各地,参访名师,研究《涅槃经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杂阿毗昙心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俱舍论》等。因感诸家各擅一宗,说法不一,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。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,历尽艰险,才到那烂陀寺,投入戒贤之门。贞观十九年返长安,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䇲,六百五十七部,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,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。弟子数千人,著名的有窥基、普光等。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,如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、元代吴昌龄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、明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等。来源:爱词网(www.2cI.NeT)
⒈ 唐代高僧的法号。(西元602~664)俗姓陈,名袆,洛州缑氏(今河南偃师缑氏镇)人。幼年因家境贫困,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,学习佛经。十三岁入选为僧。其后游历各地,参访名师,研究《涅槃经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杂阿毗昙心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俱舍论》等。因感诸家各擅一宗,说法不一,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。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,历尽艰险,才到那烂陀寺,投入戒贤之门。贞观十九年返长安,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䇲,六百五十七部,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,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。弟子数千人,著名的有窥基、普光等。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,如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、元代吴昌龄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、明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等。by 2ci.nET
唐代佛教学者、旅行家、翻译家。俗称唐僧。原姓陈,名袆,洛州缑氏(今河南偃师缑氏镇)人。十三岁出家。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,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。初在那烂陀寺受学,后又游学印度各地,精通佛教经、律、论三藏。645年回国,译出经、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又记旅行途中见闻,撰成《大唐西域记》。明代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小说,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