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避开与趋就。
⒉ 回避迁就。
⒊ “避祸就福”之省称。
⒈ 避开与趋就。
引 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夫欲恶避就,固不待师,此人之性也。”
成玄英 疏:“夫欲之则就,恶之则避,斯乃人物之常情,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。”
宋 苏轼 《思堂记》:“君子之於善也,如好好色,其於不善也,如恶恶臭,岂復临事而后思,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。”
清 赵执信 《行十八滩中》诗:“篙师工避就,色授颐指挥。”
⒉ 回避迁就。
引 《魏书·高允传》:“至如 高允 者,真忠臣矣。朕有是非,常正言面论,至所不乐闻者,皆侃侃而説,无所避就。”
唐 苏鹗 《苏氏演义》卷上:“但《论语》云:邦君树塞门。树犹屏也。不言君,但言邦,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。”
章士钊 《黄花岗之役·赵伯先事略》:“又激于意气,跅弛不羈,被酒大言,无所避就。”
⒊ “避祸就福”之省称。
引 宋 陈亮 《三国纪年·陈登田畴》:“以如是之资,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,岂不甚可惜哉!” 爱词网WWW.2cI.nEt提供
⒈ 逃避坏的,接近好的。也作「辟就」。来源:wwW.2Ci.nEt
引 《商君书·定分》:「吏为之师,以道之知,万民皆知所避就,避祸就福,而皆以自治也。」
1.避开与趋就。 2.回避迁就。 3."避祸就福"之省称。